学院简介
法学院是贵州大学主要学院之一,前身为1942年成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法商学院,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与兄弟学校的法学专业合并组建成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1980年经教育部和司法部批准,贵州大学法学专业恢复重建。
自复建以来,一代代贵大法律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书写了贵州法学教育的绚丽篇章。2012年,学院被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为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复合型、应用型)。2018年,学院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我省法学学科无博士点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同年,获批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知识产权法》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021年,《智能时代“法治+数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同年,学院普法示范基地获批“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023年,获批贵州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入选首批教育部涉外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目前,学院拥有贵州省唯一的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贵州省首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最新的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层次。
学院拥有一支蓬勃向上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7人,法学博士38人,教育部全国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专家3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3人,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后备人选2人,校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10人。多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优秀硕士生导师”“贵州省十大法治人物”“新时代的贵州人”等荣誉称号。
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教学成果先后荣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多次荣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已出版50余部专著和教材,公开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千篇,在《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中外法学》《法商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等法学类权威或重要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人格物”、侵权法基础理论、人权与女性主义法学、文化遗产保护法、矿业权与生态环境法治等领域的研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50余项,其中,202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5项,在全国法学院院系排名第十。
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布中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多名毕业生获得“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广大校友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了力量。据统计,贵州省政法系统近40%的人员在学院接受过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贵州大学法学院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法治人才培养摇篮。近年来,学院各项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科生继续深造率接近40%,每年均有不少硕士研究生考取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每年通过法律资格考试的学生人数超过80%以上。培养的博士生在法学类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国内知名高校担任教职以及在各级司法实务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高校、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招收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是东盟国家留学生的重要基地。同时不断派遣教师和学生到世界著名法学院校交流学习,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承办海峡两岸民商法高端论坛、中国宪法学学术年会、“人工智慧与未来法治”学术研讨会、“阿里巴巴青年环境法学者论坛”、《法学研究》论坛、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培养等重要学术会议。
学院积极为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提供理论资源和智力支持。与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等50多个实务部门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院专家学者长期承担地方法规起草和清理工作,助推地方立法,2/3以上教师担任省市两级党和国家机关咨询专家,为重大决策、案件评查等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已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贵州大学法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法本于德,行以弘道”的院训,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打造中国法学研究学术高地和法治人才培养高地,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