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园地
人在职场 心系母校——贵大法硕校友访谈录(十)
2019-07-26 | 浏览量:455
贵州大学法学院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迄今已培养1000多名法律硕士研究生。我们回首11年法硕教育历程,看到了无数张从贵大法学院走出去的璀璨笑颜,现如今他们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让我们关注他们现在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现状,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和看法,倾听他们对后辈的意见和指导。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期待学院不断改进法硕教育,在教学与实践中寻求新的发展,在机遇与挑战中一路前行! 走出校园,你会拥抱不一样的精彩——09级校友李正春
2017年4月17日下午3点,法硕联合会的同学对我院09级法律硕士优秀校友李正春进行了采访。由于采访时李正春师兄正在国外,因此采用了视频访谈的形式。李正春师兄在西南大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于2009年进入贵州大学法学院就读法律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后选择进入律师行业。现为北京观韬(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主要负责民商事领域,并同时担任多家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视频接通后,师兄亲切的聊起了曾经在学校时的美好记忆,新朝阳、老朝阳的小吃,中山园、双馨园食堂的饭菜,逸夫楼的课堂,慎思楼的自习室,全都如数家珍。他亲切而又自然的描述,让我们像朋友一样畅聊起来。 面对我们正在面临的司法考试这个难题,师兄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备考心得。首先肯定是要注重讲义和真题的相互结合,学会运用知识比学会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其次也要注意整体复习时间的安排和协调,备考的同时坚决不能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如果自觉性不足的同学,参加培训班的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需要切记的是,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只有司法考试,而应该是全面多方位的学习。无论是学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是各种活动中能力的锻炼,都会是以后工作岗位上必不可少的。 除了面对司法考试的学习方法,李正春师兄还提出,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咱们法学院的学生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外,也需要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多元化起来。灵活运用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无讼手机软件等互联网资源,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这也是实践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梳理,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可同时锻炼自己的法律逻辑,这种具体化的学习方法也会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以后的就业。现在手机基本成为每个学生的随身物品,将手机软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既可以随时随地学,还可以接收到最新最热的新闻、案件和观点,都是非常有利于学习的。 说起为什么选择法律这个专业时,师兄坦言确实是受到其父亲较大的影响。由于父亲也是律师,从小受到的熏陶和对法律独有的情怀让其毫不犹豫的选择法律专业并在毕业后加入律师行业。对于法学方向学生在对职业的选择问题上,李正春师兄认为没有一个人的未来是既定的,都需要在学习期间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刚毕业时可能会在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但是一定要明确的是,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有意义,一旦确定的选择就要学着去坚持。过多的摇摆不定是不利于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的。在刚毕业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应该是能力的提升,是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过度的注重经济效益。对于律师这个职业来说,并非是一定要在大律所才会有所成就。小律所有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律所团队高度精细的分工更加有利于某个方面专业技能的提升。在选择时应该就自身具体情况做决定,而不需要盲目跟风。身为法律人最为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法律的底线。法律人应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处理与自己的委托人关系时,应做到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必定兑现。相对来说,律师应该做的是为当事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出各个方案利弊,由当事人视自身情况做出自己的决定,给予委托人一定的自我决策空间。 最后,聊到李正春师兄在法学院设立的“观韬”奖学金,他脸上闪过谦逊的笑容。他说其实这件事并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计划。其初衷是希望在自己拥有一定基础后能对母校有所回馈,感恩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并且会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机制。再者,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桥梁,常回母校看看,与学校的老师和在校的学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还可以同时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并尽力为其添砖加瓦。在奖学金计划的同时,李师兄还将带领自己的团队为贵州的中小企业做免费的法律培训。他简单的将这些都归结为法律人的情怀和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情怀和价值观又何其难得。虽已毕业离校多年,仍然不忘母校的培育之恩,并且心系母校发展,这是贵大法学院的精神所在。 此次采访虽然短暂,但是十分感谢李正春师兄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备考经验和学习方法,也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坚定信心。我们相信,每一个毕业离开的学子,都会拥抱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愿以此文与在校学子和一切关心贵州大学法学院成长和建设的校友们共勉!
文/ 艾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