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扶贫车间促就业,乡村振兴万象新
2021-07-12 | 浏览量:368
古典《孟子·滕文公上》有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生动描述了党和人民的关系:“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7月12日,贵州大学法学院师生走进“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地体悟国情与民情,亲身感悟国策与民生。
就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助民生:无法离家、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问题一直当地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难点。就业扶贫车间开创性地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方”的就业政策,结合个人所长和兴趣所在,为他们“量体裁衣”,广泛吸引各类产业投资,真正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个人价值。
张奶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之前她和丈夫、儿子、儿媳住在农村里,她说:“我们到镇上还有很远一段路程,交通不便”,张奶奶说夫妻两人若留守农村,就没有经济来源,外出务工年纪太大,也放心不下家里的孙子孙女。
直到2019年,她们搬进了柏杨林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还被安排到步行几分钟的就业扶贫车间,每月能有近2000元收入,随着生活慢慢变好,张奶奶信心更足了,她说:“今年得更加努力工作,多赚些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希望孙子孙女在国家的资助政策下更加努力学习,靠知识改变命运。”
张奶奶在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工作,工作轻松,对比外面工厂工资相差无几,自己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孙子孙女,有这样的房子和工作机会她们非常珍惜,并且非常满意。对于未来生活,张奶奶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巾帼扶贫车间,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扶贫车间的扶贫产业是服饰加工与制造,沙沙的机器声伴随着灵巧的手,一针一线,针线必校,小到一抹纱巾、一寸刺绣,大到一顶礼帽、一身校服,妇女们阔别深山的幽深,喜迎城市的欢欣,用勤劳与智慧亲手织就灿烂的明天。
今年31岁的杨女士,家里有7口人,从农村搬到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我们和她交谈时,她笑眯眯的讲到:“在这里上班离家很近并且很方便,孩子放学没人照顾可以带过来照看,都是手工活,工作轻松,我带着娃儿还可以增加一点生活补贴,我觉得政府的政策非常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她目前在巾帼车间上班,日常工作是负责做刺绣,这也是毕节市当地的特色产业,并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她在扶贫车间工作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报酬,并且能照顾家里的老人以及孩子,工作时间灵活,她对于现在的就业状况非常满意。杨女士自从农村搬过来之后比之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她也想努力用心工作,踏踏实实地过好日子。
励志扶贫车间,精准脱贫奔明天:励志扶贫车间的扶贫产业是户外家具加工与制造,如天然编制藤椅、仿制藤椅等。爱心企业充分考虑到残疾人士的生理特点和工作需求,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劳动者领取物料,居家制作,按件计薪。在这里,身体的残疾不再是限制他们追寻幸福生活的枷锁,“一视同仁、消除歧视、同工同酬”的愿景已经成为真实的生活写照。
“简陋的木房土房,坑坑洼洼的泥路,穷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进柏杨林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了近两年的高爷爷感慨道,“只要人勤快,就饿不着,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在家门口上班,工作时间灵活自由,多劳多得。”
高爷爷今年已经67岁了,他是2018年从农村搬过来的,现在在励志车间已经工作了3年,平时主要是负责编制藤椅,一天能赚几十元,还能带回家去做,能赚一些钱补贴家用,他非常满意,同时也非常感谢政府能给他提供这份来自不易的工作。他的儿子也是政府安排在社区工作,所以他非常感激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
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他显露出非常高兴的笑容,也告诉我们要懂感恩,他们从贫困户到成功脱贫都是政府带领他们完成的,所以他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返程途中,调研小分队偶遇了背着大摞藤椅的黄阿姨。询问后了解到,阿姨是将物料领回家中,完工后再拿回车间进行结算。
张奶奶、杨女士、高爷爷、黄阿姨的再就业并非个例,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198个扶贫车间,城镇就业5.66万人的日常缩影。扶贫车间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正在撑起易地搬迁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