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大首页 2024/8/12 17:01 周三
  •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致辞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部门机构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 行政教辅
    • 客座教授
  • 教学科研
    • 教学活动
    • 学术活动
    • 课题立项
    • 科研成果
  • 党建思政
  • 本科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研究生招生
    • 研究生培养
  • 校友园地
  • 下载专区
  • 招生就业
  • 联系我们
首页/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十里书社”第十本书:品读科马克·卡利南经典著作《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

2021-05-25 | 浏览量:706

  2021年5月20日下午14:30,由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办,法硕联合会人文部承办的第十期“十里书社”读书会活动在法学院第二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有幸邀请到贵州大学法学院的李一丁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经典。李一丁老师,湖南湘潭人,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法、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现担任贵州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生态文明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西部开发环境法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次读书会活动,李一丁老师为大家推荐了《地球正义宣言》一书。该书作者是科马克·卡利南,是全球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地球法理”新概念的首倡者。他是一位工作在南非开普敦市的环境法执业律师、作家,也是政府的环境法专家顾问,曾在非洲、欧洲、美洲及亚洲的诸多国家工作,推进全球的环境保护。

  李一丁老师首先以《地球正义宣言》一书为出发点,并结合环境法学科,从以下五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第一,环境法具有问题与工具导向。工具主义是环境法的一大特色,同时环境法的问题散乱,也并无理论基础。未来很长时间,全球的环境法都会趋同化。第二,环境法受伦理学影响。在环境法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三大思潮。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经过修正的生态中心主义。其中,经过修正的生态中心主义将会带领环境法步入更宽广的道路。第三,在法学学科视野下,环境法究竟为部门法还是领域法,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李一丁老师认为,环境法既是法也不是法。原因在于它有明确的导向,有大量环境科学问题的存在,同时也受到管理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影响。第四,环境法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在政府大量投入财政,技术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污染防治法将逐步走向衰弱。而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使自然资源法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同时,环境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也将会改变,“多元共治”也将兴起乃至发达。

  听完李一丁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对环境法有了更深入的感悟。紧接着,在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并就《地球正义宣言》一书向李一丁老师提问。面对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李一丁老师也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首先,有同学提出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应当如何权衡?李一丁老师则表示,若先前者必定会损害后者,因此只有同时抓,坚持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只有政策好,领导好,发展才会更好。接着,对于同学提出的“环境法存在的意义与保护环境是否等同”这一问题,李一丁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环境法的意义之一是为保护环境,同时也为宣导环境意识,明确部门间的分工。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总体上,环境法存在的意义包含了保护环境,但不限于此。最后,李一丁老师对环境法典的制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老师认为,环境法典的存在,并不是环境法成为独立部门的唯一条件。目前需要做的是把环境法律关系等环境法中独立的内容辨识出来。但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短时间却无法厘清环境法律关系。

  读书会逐接近尾声,李老师对此次十里书社的邀请表达了感谢。李一丁老师认为,与学生交流观点,为学生回答疑问,事实上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不仅能让同学们扩展视野,增加阅历,也能让老师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最后,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习惯,以朴素简约为主,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一份力。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阅读是学习之友。十里书社读书活动通过“与经典为友,同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的方式,拓宽大家的视野,引领同学们进入法学之门,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法学新青年。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扩展思维,做一名博学的法律人才。


                                                 图/苏华芳

                                              文/魏阳

  


友情链接: 中国文化书院 贵州大学就业工作信息平台 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贵州大学图书馆 中国知网 北大法宝 HEINONLINE中国法学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裁判文书网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法学院 京ICP备20002580号 信息维护:贵州大学法学院网站编辑中心 地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电话:+86-0851-8829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