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大首页 2024/8/12 17:01 周三
  •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致辞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部门机构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 行政教辅
    • 客座教授
  • 教学科研
    • 教学活动
    • 学术活动
    • 课题立项
    • 科研成果
  • 党建思政
  • 本科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研究生招生
    • 研究生培养
  • 校友园地
  • 下载专区
  • 招生就业
  • 联系我们
首页/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十里书社”第七本书:品读达玛什卡经典著作《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

2020-11-11 | 浏览量:1343

前言

  为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开拓学生思辨能力,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积极探索,依托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成立了“十里书社”,以经典人文社科书籍为主题,定期开展系列读书活动。通过“以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的方式,聆听老师讲解与指导,分享自身体会与感悟,培养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法治人才。


  2020年11月2日17点,由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联合会主办,拓展部承办的第七期“十里书社”读书会活动,在法学院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有幸邀请到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月凤老师担任主讲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品读经典。刘月凤老师,吉林集安人,浙江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近年来在《理论与改革》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如《方法论视野中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举办读书会前,同学们提前阅读了刘老师推荐的书籍《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及论文《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权的实效性考察》。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书中提到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在该著作中,作者运用社科方法,引入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与政府目的两个政治影响因素,搭建新的分析框架,提出的复合型程序理论,使现代司法的各种形式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本书是作者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

  正式交流前,刘月凤老师简要介绍了推荐该著作的原因,并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这一经典著作,能从中学习到全新的写作方式和思考模式。老师提到,在读书过程中要做到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地掌握核心要义。应深入学习书中的研究方法,而非仅关注书籍的内容。随着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现场气氛逐渐活跃,同学们认真听讲并记录相关内容,随后大家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并就书中的理论或观点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刘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


  读书会上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有同学领悟到:学术研究与发展不仅要靠学习与吸收,更要带着理论和疑问反思,以严谨及客观的态度对待学术著作,并不断提出自己的独创的新见解。还有同学提出:中国法律系统是科层理想型和政策实施型的合力体现,中国法官在判决时,应该怎样规范把握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尺度。

  刘老师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发言,引导同学们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老师首先讲解到:在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他们可以造法形成判例法。而我们国家法官为了解释法律,弥补法律漏洞,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可以在法条文义和目的的范围内解释法律。老师接着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车辆礼让过马路行人的司法解释为例,提到法官由于舆论、政治正确性等法外因素,他们需要在最多数人民群众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做出人民群众都能认可的判决、裁定,这也相应规范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经过刘老师的一番详细讲解后,同学们的疑惑逐渐消散,受益匪浅。

  读书会逐接近尾声,刘老师对本次读书会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肯定了此次读书会对同学们学习与交流的意义,鼓励大家要不断拓展法学知识、训练法学思维,在研究方法、资料、选题、参考文献、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并教育同学们不可一日不读书,建议大家在阅读的同时多与他人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同一本书的不同视角下感受别样风景,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留下的醒世箴言,在刘月凤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希望同学们能坚持以经典著作为友,能通过“十里书社”读书会这一师生学习交流平台,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迈向新的高度。


                                                  文/陈倩露

                                                  图/穆诗影


友情链接: 中国文化书院 贵州大学就业工作信息平台 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贵州大学图书馆 中国知网 北大法宝 HEINONLINE中国法学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裁判文书网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法学院 京ICP备20002580号 信息维护:贵州大学法学院网站编辑中心 地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电话:+86-0851-8829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