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生工作
贵州大学法学院“践行中国梦·普法基层行”——盘州暑期社会实践跟踪报道(五)
2018-07-15 | 浏览量:515
为了牢记革命历史,缅怀中国工农红军举世无双、不屈不挠的英雄壮举,2018年7月13日早上9时,在盘州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盘州市城关镇参观了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陈列馆,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长征精神。
“盘县会议”会址位于盘州市(原称盘县)城关镇九间楼社区,俗称九间楼,亦称“九天楼”。盘县是革命老区,1935年至1936年期间,红军中央纵队第三军团九军团和红二六军团(后称红二方面军)先后经过盘县,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盘县时召开的会议(史称盘县会议)做出了北上抗日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红军三大主力的顺利会师,迎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潮的到来,开拓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依次参观了会址陈列馆内以盘县会议为中心按时间轴上下延伸的五组陈列单元。通过对大量图片、展品以及转战路径的观摩,队员们对红军长征过盘县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火种点燃了奋斗精神。今天的“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是贵州省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队员们在这里接受着红色文化的熏陶,也接受着爱国主义的洗礼。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战争一副无比绚烂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数十年来,永放光彩的长征精神在盘县这块土地上扎根、成长,激励着盘县人民以及每位参观者,在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参观“盘县会议”会址结束后,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了位于盘州市老城区的范家公馆。范公馆是贵州先贤范兴荣所置——范兴荣,所著有《啖影集》,看文堪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媲美,人称“贵州的蒲松龄”。盘州地处黔西南、群山怀绕,但其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尊师重教”的文化渊源流长,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教育水平居全省前列,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下午1时,实践团队全员在盘州市第一人民法庭会议室与人民法庭工作人员就党风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交谈。首先,人民法庭的负责人刘庭长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盘州市法院审判团队的机构设置状况和审理现状。他表示盘州市人民法院设有两个派出审判团队,老城区城关镇是第一审判团队的驻地,该审判团队由六个法庭组成,是整个审判团队的中枢所在。承担相应审判任务的法官有7位,审判团队设立至今已审理2300多件案件,每年每名法官的审判任务超过300件。
其次,在提及人民法庭的党建工作时,刘庭长介绍道第一人民法庭作为法庭的第一党支部,于2015年7月组建,始终秉承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审判工作,注重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在2017、2018年均荣获优秀党支部的荣誉称号。对于党风党建的工作经验主要体现在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坚持以党员需求确立活动导向等方面。
紧接着,实践团队中的党员代表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盘县会议”会址以及对党建工作的个人认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实践队长王婷同学说道,十九大召开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以及党建工作的具体落实,这也是我们此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法院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部门,承担着司法审判的职能,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这也是我们来法院调研的初心所在,此次参观“盘县会议”遗址,深入了解到盘县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其建设和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爱国教育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文化,使党员们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也极大鼓舞了实践队员们的斗志。
最后,刘庭长饱含深情的介绍了盘州老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城关镇的更名渊源,向与会队员表达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殷殷期盼。同时,他表示爱国教育强调的是你的根在哪里,无论是不是党员都要常怀爱国之心、正义之情,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感恩共产党打下来的天空,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牢记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人当以历史鉴本心,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始终秉承我们的法律信仰。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主题是“践行中国梦·普法基层行”,基层正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通过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在基层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自己的法律素养,以期其能以实践反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层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