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花溪政治学论坛(第十期)综述
2011-11-10 | 浏览量:62
2010年11月21日下午3点,花溪政治学论坛(第十期)在法学院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以“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趋势”为主题,由黄其松博士主持,杨仁厚教授主讲。卢正涛教授、陈正发副教授、龙异博士、毛名勇老师、胡容老师,彭卫战老师、丁玲老师等参加了本次论坛。马列部杨仁厚老师带的研究生和政治学理论硕士点的全部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杨老师首先介绍了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学的发展状况。
杨老师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了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定位,认为民族政治学是民族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交叉形成的,主要探讨政治活动与民族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在这一部分,杨老师还介绍了研究民族政治学的几个主要代表,如1993年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周新,其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民族政治学的研究。九十年代中后期,云南大学的民族政治学研究比较有影响。在这一部分里,杨老师还介绍了当代中国研究民族政治学的主要学科,如宪法学,民族法学,民族学(主要是民族理论与政策),政治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其次,杨老师介绍了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总体发展情况。在这一部分中,杨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是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国际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民族结构(如人口比例、风俗习惯、居住、语言等)等。认为中国民族政治环境基本上形成了多元一体,即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一体。
二是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杨老师认为,从具体角度来看,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三个具体的层面来概括。从公民角度来看,民族政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公民权利义务,族权(民族)权力与义务,与民族有关的外交活动等。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指民族观念,民族制度,民族行为等。从政策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民族政策的基础、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
三是当代民族政治的目标。主要是指要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政治的民主化。其中政治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公民个体的自由与政治参与,民族群体的自由与政治参与,民族地区实现自治权,民族地区政治绩效的提高等。
四是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目的。在这里,杨老师特别区别了目的和目标,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目标仅限于政治体系,目的是进入政治体系内,包括各环节各阶段的等。从目的来看,杨老师认为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目的要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各民族繁荣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可持续发展四大目的。具体而言,从公民层面来看,包括公民是否是自由和幸福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否得到生存和发展。从国际上看,是否有利于国际民族间的合作与发展。
五是当代中民族政治的绩效。杨老师认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发展的成绩是明显的,值得肯定的。主要成绩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分裂的民族,个别民族地区发展快速,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得到高度的保护等。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些民族地区发展不稳定,发展的程度也不高,需要进一步的得到政府的高度支持与重视。还有像新疆、西藏等地区民族分裂分子分裂国家的行为很难遏制等也必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最后,杨老师着重讲解了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自治制度。杨老师认为,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这一制度的构架。同时也特别指出在这一制度下,有些地方可以改进与完善。在“区别对待”上,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杨老师分析说,对于有一些民族,其自治权是不满足其需要的,对这些民族可以考虑在统一的国家的前提下,多给一些自治权。对于有些民族特性特别弱的民族,可以适当调整一下自治权。在中央与民族地区的关系上可以有所调整,甚至探索新的分权模式。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其发展,尤其是注重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在民族和国家关系上,要加强民族地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在宗教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对宗教的信仰问题以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等。
二是发展公民个体层面的民族政治。杨老师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的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是从宪法层面上看,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公民个体的习俗,习惯,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民族有关的权利与义务要充实;与民族有关的政治能力要提高,形成良好的民族习惯;各民族形成高度的国家认同。在对国家的认同层面上,杨老师认为,要处理好两类对国家的认同:从少数民族来看,要对分裂分子进行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的教育,对非分裂分子,要进行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国家认同的教育。从汉族来看,要对其进行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状况、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等的教育。
三是正确处理公民与民族的关系。杨老师认为,在这一点上,过去的研究是一个盲点。公民、民族与国家要建立合理的关系。从族群来讲,要处理好各族群中人与人的关系。从民族中的公民个体来说,公民既要享受族群带来的利益,也要摆脱族群对个人束缚和限制,处理好饮食、婚姻、语言文字、迁徙、性别等问题。
四是正确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要加强个民族之间以及各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一个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五是重视与民族有关的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与民族有关的外交活动。如与中亚地区的交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打击“三股势力”,与欧美国家之间的交往要特别强调,不得接见达赖喇叭等。
杨老师的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之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苗青提出“如何界定民族”的问题,卢正涛老师就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问题发表了看法,黄其松博士就杨老师最后的一部分内容质疑了其理论基础,毛名勇老师就民族国家和国家认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芊羽就方法论提出了疑问。其他的老师和同学也提出一些问题。杨老师或其他的老师针对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和交流。
(政治学理论2010级研究生周坤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