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生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版)
2011-11-09 | 浏览量:17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 业务培养要求
1. 应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
2.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社工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
3.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4.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身体健康。
三、主干学科 社会学
四、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统计学、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应用(SPSS)、青年社会工作、社会保险学、人口学概论、社会行政、社会工作实务
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程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导论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六、学制和学分
1.学制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
2.学分
本专业学分为165学分
七、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
八、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学时分配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学时比例 | ||
校级公共课 | 必修 | 684 | 38 | 25.5 | |
选修 | 144 | 8 | 5.4 | ||
院级公共课 | 选修 | 必修 | 234 | 13 | 8.7 |
限任选 | 306 | 17 | 11.4 |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558 | 31 | 20.8 | |
选修 | 任选 | 144 | 8 | 5.4 | |
限选 | 36 | 2 | 1.34 | ||
专业课 | 必修 | 324 | 18 | 12.08 | |
选修 | 任选 | 216 | 12 | 8.05 | |
限选 | 36 | 2 | 1.34 | ||
合 计 | 2682 | 149 | 100 |
九、教学进程安排
学 年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一月 | 二月 | ||||||||||||||||||||||||
第 1 周 | 第 2 周 | 第3周 | 第4周 | 第5周 | 第6周 | 第7周 | 第8周 | 第9周 | 第10周 | 第11周 | 第12周 | 第13周 | 第14周 | 第15周 | 第16周 | 第17周 | 第18周 | 第19周 | 第20周 | 第21周 | 第22周 | 第23周 | 第24周 | 第25周 | 第26周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 年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
第 27 周 | 第 28 周 | 第29周 | 第30周 | 第31周 | 第32周 | 第33周 | 第34周 | 第35周 | 第36周 | 第37周 | 第38周 | 第39周 | 第40周 | 第41周 | 第42周 | 第43周 | 第44周 | 第45周 | 第46周 | 第47周 | 第48周 | 第49周 | 第50周 | 第51周 | 第52周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符号:━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教学实习、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考试 ◇课程设计 *毕业实习
◆ 毕业设计及答辩 ★军训 ●公益劳动┃假期 @测量实习 ∥金工实习
十一、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计划表
实践教学 | 学分 | 学期 | 周数 | 基本要求 | 备注 |
军训 | 2 | 1 | 2 | 进行军事技能的基本训练,了解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习军事知识。 | |
毕业实习 | 6 | 7 | 6 | 完成实习任务和报告一篇 | |
毕业论文 | 8 | 8 | 8 | 完成毕业论文 | |
合 计 | 16 | | 16 | | |
十二、说 明
1. 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必须最低修满165分(2970学时),其中校级公共课必修课程38学分(684学时),校级公共课选修课程8学分(144学时),院级公共必修课13学分(234学时),院级公共限选课17学分(306学分),专业基础必修课31学分(558学时),专业基础任选课8学分(144学时),专业基础限选课2学分(36学时),专业必修课18学分(324学时),专业课任选课12学分(216学时),专业课限选课2学分(36学时),集中实践环节16学分(288学时)。
2. 本方案的特点
本方案体现我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坚持“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原则,体现终身教育思想,注意与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以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 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贯彻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具有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意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